首页

ts调教

时间:2025-05-29 09:13:55 作者:“津青携手 山海和鸣”津青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活动在天津举办 浏览量:14946

  中新网北京12月8日电(记者 刘星晨)8日,2024-25赛季国际滑联短道速滑世界巡回赛(以下简称“世巡赛”)北京站落幕。中国短道速滑队最终以3金2铜收官。

  此前结束的两站世巡赛中,中国队收获1银2铜。本次家门口作战,队伍展现了更为出色的精神面貌。男队派出了李文龙、刘冠逸、刘少昂、刘少林、孙龙、朱祎玎这套以老带新的阵容,女队名单则包括范可新、公俐、王欣然、王晔、臧一泽、张楚桐。

  首个决赛日(12月7日),孙龙的发挥无疑是最为出彩的。男子1500米A组决赛,他以2分17秒186的成绩收获铜牌,这是中国队本站比赛的首枚奖牌。

  图为比赛结束后,孙龙和刘少昂一起庆祝。中新网记者 李骏 摄

  此后,他和刘少昂携手出战男子500米A组决赛。比赛中,孙龙开场后便取得领先身位,全程领滑,最终以40秒155的成绩夺冠。刘少昂以40秒342的成绩获得铜牌。

  单日揽下一金一铜后,孙龙透露,自己和刘少昂赛前商定了战术,并很好地执行了教练组的战术安排,“如果后两圈我的速度起不来,少昂就会超过我。”

  刘少昂也向队友表达了祝贺。他表示,看队友拿冠军,自己心里一样高兴。

  女子3000米接力A组决赛中,小将王晔摔倒受伤。此后,中国短道速滑队发布声明称,王晔伤情较重,将退出北京站后续比赛和首尔站比赛。

  进入收官日的角逐,中国队在接力项目上完成突破。2000米混合团体接力A组决赛,由公俐、范可新、刘少昂、孙龙组成的中国队以2分39秒115的成绩摘得金牌。比赛伊始,范可新帮助中国队取得领先。此后,中国队、韩国队、美国队三支队伍局面胶着。最后时刻,刘少昂完成关键超越,帮助队伍逆转夺冠。

  中国队领取金牌。图片来源:中国短道速滑队

  范可新赛后表示,刘少昂的超越带给大家一种能量。这位老将坦言,胜利的秘诀源于踏实地投入每一次训练,关注细节,别给自己留遗憾。

  复盘比赛时刘少昂透露,全队在训练中为混合接力项目付出了很多,“这次发挥出了水平,大家都很满意。”

  “我们上场之前就是奔着冠军去的,也具备拿冠军的实力。”孙龙道出了全队上下的信心。他认为,每一代选手都敢打敢拼,这是中国短道速滑队的传统。

  图为中国队领取金牌。中新网记者 李骏 摄

  男子5000米接力A组决赛中,由刘少昂、孙龙、李文龙、刘少林组成的中国队后来者居上,摘得金牌。

  本次比赛,孙龙一人独揽三金。赛后,他表示会继续专注于过程。复盘男子5000米接力决赛,孙龙认为大家在自己的棒次均完成了任务。刘少林也表示,队伍在场上的表现是最稳的。

  据记者了解,中国短道速滑队将于明日启程前往韩国,备战下周开始的世巡赛首尔站比赛。注意安全,继续加油!(完)

【编辑:李润泽】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国家防总通报2024年全国防汛抗旱责任人名单

“我们抢抓时间节点,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压茬推进手续报批、备工备料、机械进场等各项流程,盯紧建筑工程质量要求,稳扎稳打推进项目。”潭柘寺镇党委书记杨武平说,“我们结合草甸水、南辛房和平原村的地理位置和文化风貌特色,分别拟定了‘山水田园 太平人家’‘一核多点 一环三廊’‘自由灵动 井然有序’三个不同设计主题,依托绿水青山,延续自然肌理,传承文化符号,兼具安全韧性,着力打造‘诗情画意门头沟’的美丽乡村样板”。

第二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将于第二次全体会议开始前举行

11月1日凌晨开始,台风“康妮”带来的大风及降水开始对上海两场的航班起降带来影响。空管中心与气象部门保持密切联系,持续关注台风对于航班起降的影响。围绕气象预报,重点利用班会针对强侧风及风切变下的管制工作程序及应对举措进行讲解和强化。同时,空管中心与长三角地区其他管制单位密切协同,针对台风影响产生的航班备降,随时更新长三角地区备降资源实时储备情况,从而向广大机组提供更为优质的管制服务。

时政快讯丨习近平将同苏里南总统单多吉会谈

一瓶来自重庆涪陵的长江水,一瓶来自埃及尼罗河的河水,共同汇入同一个容器中,旨在进一步推动中国和非洲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

第三局,中国女排没有再给对手太多机会,在龚翔宇和吴梦洁的发球轮,韩国女排都出现卡轮情况。随着中国队领先优势逐渐扩大,阔别国家队许久的张常宁替补登场,迎来本届世联赛首秀。登场后,她的发球造成韩国女排一传半到位,对手组织的强攻被张常宁在后排防起,吴梦洁吊球得分。最终,中国女排以25:14取得本局比赛胜利。

美方滥用单边贸易措施是一错再错(钟声)

推动教育和人才体制改革,建设全球高水平人才高地。新质生产力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应深入推进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支持港澳高校到内地合作办学,联合建设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推动学科资源、研究设施的共建共享。围绕建设全球性人才高地,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需定供、外引内培,推动大湾区高校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与大湾区重点优势产业尤其是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需求实现精准匹配,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实现深度融合,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强化人才支撑。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女王论坛